top of page

何振岱詩詞賞析之三十: 曉望望去皆是意



曉望望去皆是意


怡山方丈樓上曉望

一曙先平野,回光入薄欞。

鐘搖雲不動,鳥宿月長醒。

水際村燈白,松邊殿瓦青。

欲將殘夜意,默默問山靈。


1936年丙子年仲夏,老人家由北京到南京,在弟子吳石將軍府上停留月余,期間留下不少詩篇,我們曾一一解讀過。這首詩在創作時間上,延續著我們前面解讀過的江南詩篇,是老人家由南京回到家鄉福建後所作,據判大約作於當年重陽節前後。是他在諸多詠誦江南的詩後寫的第一首山水詩,所以也可以判定這是老人家返閩後的第一次出遊。

古人好登高,登高即賦愁。比如辛棄疾的:"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詩強說愁”;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見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還有杜甫的:“萬裏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等等。無論表達如何,那在天地之間,曠野之下,一覽無余之中激起的渺小無依的孤獨感,是古時文人筆下一個普遍的主題。悲古思今,抒發壯誌,抒郁思鄉,古人的多愁善感,在登高時也一覽無遺。

此詩也一樣,這是一首70歲老人的登高感懷!只是這個登高和其他的登高不同,這首詩是在一曙初訪,天色微明之時的登高,故登高悵望,更有一番感慨!



福州西禪寺


題中的怡山位於福州,又名“鳳山”。山上有西禪寺,是福建五大禪林之一。這首詩便寫於西禪寺的方丈樓之上。

“方丈樓上曉望”,說明老人這是夜宿在西禪寺的,也許正是宿在方丈樓上的,故老人家能夠在天剛破曉時,登樓遠眺,得望“一曙先平野”。

這裏的“一曙”是第一縷曙光的意思。註意,曙光可不是霞光,霞光是太陽初升時的光,而曙,從日從署,它的本意是天剛亮時。所以曙,是天剛剛發白的狀態。那麽一縷曙光照在平野上,余光透進窗欞中,說明什麽?對,說明此時此刻老人家所在的地方正是陰陽割昏曉的時刻。這個時刻必是萬籟俱靜,鳥宿月明,所以他第二句寫“鐘搖雲不動,鳥宿月長醒”。

從“一曙先平野”到“松邊殿瓦青”三聯,皆是“曉望”所見之景。但首聯的下句“回光入薄欞”則寫的是詩人所處的氛圍。這種氛圍為尾句作了氣氛上的準備,讓結尾中淡淡的傷感有了烘托和引導,這個烘托和引導就是“回光入薄欞”中流露的昏暗不明感,這就是尾聯中說的“殘夜”。

如果說,前三聯都是詩人“曉望”所見的景,那麽,“回光入薄欞”就是在這些景裏穿梭遊動的風,它把那種氛圍吹到了每一個晨景當中,讓詩裏所有的句子都籠罩在它透出的那個氛圍裏。無論是“一曙先平野”,還是“鳥宿月長醒”。再到“水際村燈白,松邊殿瓦青”。所有的這一切,都應和著這種氛圍---鳥未醒,月未落,水盡頭晨燈初起,松樹邊可見殿瓦青青。這一切都在那天將明未明,夜將去未去之中。而站在這昏昏殘夜中觀景的老人,自是心也昏昏然,因昏晨而傷情。卻又因萬籟之中無可傾訴,故只能是“默默問山靈”。

“默默問山靈”,欲語而未語,心中有多少的話要問,有多少的意要表,不必說了,“默默”二字包含了。

所以,這方丈樓上的曉望,望見的是什麽?不是那薄曙中的景物,都是詩人殘夜中的感意!


文|申美英 编辑|陈武


30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