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美英

何振岱詩詞賞析之三十一:物是人已非,真情伴詩存

物是人已非,真情伴詩存


鳳凰池邊一石可坐,舊偕碧琴遊塔江寺途中每憩此,重過黯然有作 舊日洪塘路,離腸江水回。 眼枯松底石,曾坐碧琴來。 失侶友世人,遭傷比飲鏃。 四海一碧琴,愛我如骨肉。 汝亦有誰與,秋墳自苦吟。 孤魂違我夢,在日日相尋。 此石故依然,碧琴汝何處。 深交不到頭,人間罕全趣。

這是一首悼亡詩。哀悼的是他的世交摯友龚碧琴。 說是世交摯友,其實是據詩中得來的猜測,對於龚碧琴其人,我始終沒能查找到他真實的身世來歷。翻看《何振岱集》中,題點“碧琴”的有兩篇。還有多篇寄贈,哀悼,懷念的詩作,其情,其意,其式,其深情悲切,傷懷透骨與這些寫龚碧琴的詩詞一脈相承,題寫為龚華鬘。這個龚華鬘可查是同光體閩派的重要人物,與何振岱年齡相仿,相交頗深,是何的摯友陳衍的入門弟子。那麼這個龚華鬘與此詩中的龚碧琴是否為同一人?抑或有什麼聯系呢?目前還不得而知。 年去久遠,世似而非。許多地點人物只能做一些趨近合理的解釋和猜測。這裏面除詩中人物龚碧琴以外,還有“鳳凰池”和“塔江寺”兩地名也有待進一步考證。關於“鳳凰池”,從現有搜尋到的線索來看,應該是在福州西洪路一帶,那裏原有一片池塘,名曰鳳凰池,這應該就是老人詩中所說的“鳳凰池”,可惜現在已經不見了。至於“塔江寺”,我據此詩首句中“舊日洪塘路”以及福州洪塘大橋附近的江中塔寺“金山寺”的歷代毀榮當中,名稱更疊不常的歷史來看,應該就是“金山寺”無疑了。


金山寺舊影

悼亡詩以詩相哭,多為詩人的即興抒情之作,觸景生情,悲上心頭。詩題《鳳凰池邊一石可坐,舊偕碧琴遊塔江寺途中每憩此,重過黯然有作》,這首詩的悲情便是由此“一石”而起。“鳳凰池邊一石可坐”這一句中,時間軸上的幻影提起了這種悲情,讓他悲從中來,一發而不可收!實際上,讓我最先關註到這首詩的,也並不是詩本身,而是題中的這一句。在這一句中,過去和現在是雙重疊相的,坐在石上的我,想念著曾坐在這石上的你,秋風蕭瑟中,一石一人一池塘,那孤獨感便流出來了。 題中“舊偕”一詞為動名兩用,即是動詞“舊時相偕”,也為“故友”之意。再一個“每”字,知道兩人的交往不凡。 詩寫古體,韻兼平仄。每四句為一節,起承轉合穩定整齊,現實與幻境在其中穿梭跳躍。我們看: 舊日洪塘路,離腸江水回。 眼枯松底石,曾坐碧琴來。 此四句為起,寫走在舊日常走的洪塘路上,看到松下的這塊石,不禁淚下,思念如江水迴蕩,因為想起了碧琴----“曾坐碧琴來”。 “回”通“迴”,寫悲傷如江水般回環不止。“眼枯”,即眼淚流幹之意。看到這塊石,強烈的情感迸出,淚流不止,皆因為這石上曾有碧琴來坐過。此起起的情感激蕩啊,“眼枯”即為這激蕩的標誌。但這種激蕩卻不是那種捶胸頓足的悲哀,其表象是表面態度上的平靜,你看“曾坐碧琴來”,多麼靜的一句啊。唯有靜才得思,唯有思才念起。這一句是對上句“眼枯松底石”一句的收束。在“眼枯”的激越之情緒後,用一聲無奈的輕嘆收之,而這種嘆息就是為了應和那“一石一人”的孤獨感。這是一種氛圍的脈絡運用,用氛圍將詩意包融在一起。這氛圍是什麼?是孤單清淒。這種孤單清淒增加了懷吊的悲傷,而懷吊又加重了孤清之意,兩相融合,濃情凝重,打動人的,正是這種感覺。這是氛圍統一性。而這種統一性勢必會成為貫穿整詩的脈絡,這一點往下讀我們就會看到。反過來,若是他在“眼枯”之下沒有收束,繼用激越之句捶胸頓足的話,那便破了這種氛圍了。 失侶友世人,遭傷比飲鏃。 四海一碧琴,愛我如骨肉。 為什麼我會如此悲傷?此四句做了解釋。普天之下,四海之間,碧琴愛我像親人一樣啊!如今他離去了,遭此傷感怎不讓我如萬箭穿心一般。 鏃:從金,族聲,箭頭的意思。“飲鏃”,意為很多鏃入內。我心所傷如飲鏃一般。話說何振岱善“造詞”,此“飲鏃”便是其所造。他將詞的形和意組合在一起,形成他自己的專有詞匯。此種造詞在何振岱的詩詞中幾乎是隨處可見,例如此詩題中的“舊偕”也是一例。造詞有新意,但也容易引起多解,需要潛心體會詩意方能得到正解。 汝亦有誰與,秋墳自苦吟。 孤魂違我夢,在日日相尋。 起承當中從石說到碧琴,介紹了碧琴其人,是個“愛我如骨肉”的人。到了這裏,進入到了轉。碧琴故去了,留下“我”在此深深的思念:你在那邊有誰能陪著你呀,只能在秋風蕭蕭吹著孤墳。孤魂也不入我夢,讓我苦苦找尋。這裏“孤魂違我夢”的“違”是違曠,違拗,疏遠的意思,即汝不入吾夢。 詩詞中的轉是一種變化,一種質的改變。從實到虛,從景到情,從外在到內心,從現實到虛無。這四句便是從現世到隔世的轉變。前面起承中雖然也寫失侶,也寫離腸,但是筆下的碧琴則還是世間的形象,比如“曾坐碧琴來”,“四海一碧琴,“愛我如骨肉”。到了這裏則寫的是隔世裏的孤魂了,“吾”與“汝”陰陽相隔,想入夢都不見。這是轉的不同。而這其中貫穿的脈絡,就是前面說的那一石一人中流露的孤清傷懷氛圍。 此石故依然,碧琴汝何處。 深交不到頭,人間罕全趣。 此最後四句明顯回扣到了起句中的“石”上。此石依然在,碧琴無處尋。這種回扣之法的好處是,在謀篇上能讓詩有一個完整性,也就是前面的鋪陳在這裏收了口。這一收就攏住了全詩,使之整齊不松散。而回扣的同時又引出“深交不到頭,人間罕全趣”來讓自己的情緒達到頂點,讓詩在讀者沈重的敲擊感中戛然而止。 這首詩中寫物是而人非,而我們今天讀來,卻又多了一種世事滄桑的感慨。就好比那鳳凰池,那池邊的石,老人家筆下的景物早已是煙跡不見,連尋名都是猜測。唯不變的是那詩中的情,那種至深的友情留在詩裏不會被風雲吹散。 此篇寫完,時間剛好進入感恩節,在感恩節裏刨解一段友情,突然感到,此詩中的悲情之念不也是一種懷著感恩恩情嗎!


文|申美英 编辑|陈武

6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