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美英

何振岱詩詞賞析之三十六:愁隨目遠近,念伴心去留

愁隨目遠近,念伴心去留


木蘭花慢·塔江寺懷龔碧琴


向層樓一望,但無際,夜迷濛。

正銀漢斜傾,怒潮初落,天換秋容。

愁儂。

四更倦影,伴浮屠,孤聳對寒空。

故把離愁喚起,帶聲飛過霜鴻。


微紅。

漏火深松,如有客,隱燈篷。

只幽思無著,雲隨高下,水隔西東。

欄幹,可憐倚遍,恨吟魂、曾不肯來同。

偏是懷人不見,半鉤月吐前峰。


前面我們讀了何振岱在去往塔江寺途中經過鳳凰池時,坐在池邊的一塊石頭上,想起與老友龔碧琴生前每每經過此石必憩於此。睹物思人,以詩相哭。看如今憩石依然,碧琴何處。頓感深交不在,人間無趣。

這闕詞承接前首,從途中寫到了寺內,可見何老的塔江寺之行只為龔碧琴而來。



福州金山寺

(文中提到的塔江寺為此寺)


我們說詩的虛實相間,有空間的交錯,有時間的轉換,有景物的相襯,有色彩的互映,而心意則流動在其中。所有的這一切組成了詩的層次美,色彩美,收放美等等美感。這些美感不是平面的,是立體的。不是單一的,是多物的。不是寡淡的,是濃郁的。如一杯綿軟的茶,飲過之後,口有余香。如優美的音樂,一曲唱罷,音猶繞梁。詩之所以美,正在於此。正所謂詩之美學是也。

這闕詞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他的表達恰合了這種美學之所涵。他讓時間和空間相互勾連,用字句搭成了一個通透的整體。極目望去,雲海繚繞,江河盡顯,而心意穿梭其中,構成了美景中的氤氳諧協之氣。

「向層樓一望,但無際,夜迷濛。正銀漢斜傾,怒潮初落,天換秋容。」你看這開頭幾句:一伸縮收放:自「層樓」至「天際」。從「銀漢」歸「秋容」。二陰陽錯落:從「迷濛」到「銀漢」。三靜態相融:「怒潮初落」中似觸手可及的靜和「無際」「迷濛」廣渺迢遙的靜組成了一對收放與虛實的相互對應。「無際」「迷蒙」「銀漢」「怒潮」「秋容」隨目光的移動變化著。這變化的來源就是「向層樓一望」的「望「字。「望」給了景色變換的理由,讓它們隨目光的推拉遊離讓陰陽收放虛實也自然地交織在一起,從而組成了多層次的美感。這也是開始幾句給我的觸動。

具體來說,「向層樓一望」望的是哪裏?說是層樓不盡是層樓。因為越過「層樓」有「無際」和「夜迷濛」在續。有「銀漢斜傾」在上,有「怒潮初落」在下,有「天變秋容」在旁。這便是最簡單意義上的空間和時間的層次感。放眼望去,看天無際,看夜迷濛。銀漢斜傾至遠,相交怒潮初落,秋容正顯。透過層樓一望,望見的天高地遠,而高遠之中是天上人間的交合相連。為什麽要向「層樓一望」?因為「懷」,因「懷「而去天邊至遠處尋找心中所懷之人。這就讓所有的景物描寫中染上了一層感意的色彩。這就是前面說的在字句搭建起來的空間中的心意穿梭。這些景色由近到遠,由實到虛,眼神越過的空間,是心之所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此「望」非「望」處,而是心至處。

所以「迷濛」便有了眼神的形態動感,所以「無際」「迷濛」「怒潮」「秋容」流露的就是悵然若失,尋人不見的傷感。這就是所謂的景語即情語。為什麽筆下的景物能引發共情?就是因為情在物上。情若有傷物便寒蕭。比如「迷濛」中的情物二參,既是「夜」也是「眼神」的「迷濛」,進而也是心之「迷濛」。還有「怒潮初落」,「潮」是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心潮是也。到了「天換秋容」則更將愁之意象點明。

這裏的「秋容」是個引子,引出的是下面的「愁濃」。如果說前面的景物種種是惆悵百結之映像,那麽這個「秋容」便是坐實了他的愁緒。這是因為在古詩詞中,秋的意象無他,寫秋便是寫愁。所以這「秋容」二字一出,下面的「愁濃」便是順流而下,呼之必出的。

那「愁濃」之後呢?則愁必是更進一步了:「四更倦影,伴浮屠,孤聳對寒空」。你看這裏,鏡頭從天遠處拉回到了層樓之下廟堂之上。前面的「無際」「迷濛」「怒潮」「秋容」都有了來處。而上闕後半段「四更倦影,伴浮屠,孤聳對寒空。故把離愁喚起,帶聲飛過霜鴻。」與前半段相對比,又有了層次,收放,虛實的相互對應,讓人物出現,讓悲傷歸到了實處。

過片「微紅」對應的是「漏火深」「隱燈篷。」視角的變化從「天際」「銀漢」收回到了江河兩岸,承接的是無盡的離愁。似上下左右求索,天邊雲外,不知將愁安放在何處。故將目光收回,看看近處的松林,林中燈火微紅,似難承重。「雲隨高下,水隔西東」則是心思的上下左右投放。可惜欄桿倚遍,也難喚君「來同」。這裏的「曾」是虛寫,同「竟」,也可表多次「不肯來同」,這又是一種煉字的細膩與層次,流露的是那種友人一去永無歸期的悲哀。

到了「曾不肯來同」處,其實詩人的心意已經寫完,所以「偏是懷人不見」則有了少許累贅感。好在「見」與前面上下西東的尋覓有銜,故也無傷大雅,加上煞尾「半鉤月吐前峰」又將目光轉向了天際,圓滿地扣回了上片種種意象的同時為它做了一個感覺上的彌補,讓這點瑕疵一掠而過,彌補了不足。

需要補充的幾個知識點:

一是「銀漢斜傾」。此處的「銀漢」並不是一個隨手拿來的意象,詩人筆下,皆有出處。在古詩詞裏,「銀漢」一出,呼之而出的多是秋時,所謂的秋高氣爽時,銀漢漫天落。

二是「怒潮初落」。古有「好約長吟處,霜天看怒潮」句。在古詩詞裏,凡「怒潮」出現,多與「霜天」「蕭蕭」「寒月」有關。何意?因為「怒潮」亦為秋之意象。「怒潮初落」即七月流火,歸於秋涼。

第三是煞尾句中的「半鉤月」。為什麽要寫半月不寫圓月呢?因為第一有「銀漢」,星象太滿時,則月必殘。第二有「迷濛」。迷濛處,月如何自不必多言。第三有「秋容」「倦影」「霜鴻」等,所有這些視覺上的,感意上的落腳點都不允許他將月寫「滿」,惟以殘月出,方為詩理。



文|申美英 编辑|陈武


13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