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美英

何振岱诗词赏析之五 看那飞小的一行低雁•《绿意•扬子江舟行雪中见雁》

Updated: Sep 14, 2020

绿意•扬子江舟行雪中见雁

——何振岱

水天平色,

望琼瑶千里,

江宽无岸。

穿破层云,

力与寒争,

飞小一行低雁。

思凭客路传缄札,

怕字淡、

不胜题怨。

好梅花、

着后须归,

恰趁汉南春暖。

堪叹。

年年旅驿,

几番雨雪里,

游兴都倦。

岁暮孤舟,

行傍芦滩,

我正征途无伴。

相逢乍出长淮外,

忽影入、

吴山青断。

近黄昏、

嘹唳亲人,

又听数声清婉。

      在对何振岱作品的诸多评介当中,“深微淡远,疏宕幽逸”是他的作品标签。以我对何老作品的理解,这个标签更多的是针对其词作而言的。他的诗作特点在这个标签之下并不完全符合。其原因在于其诗作的感觉当中少了一点点“疏”“逸”,多了一些清凌。少了一些“淡远”多了一点感意。由此看来,人们是用其词作的主要特点来总结其作品风格的,可见词在何振岱整个作品中是多么的不可忽略。所以,评过四首律诗之后,我将转而将诗,词交替评析,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从而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个诗人。

      词也叫“曲子词”,也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歌词。词和格律诗的欣赏略有不同。从格律和章法上来说,格律诗是在平仄韵,粘对替,谋篇,对仗等等框架内的赏析。而词除了有这些格律的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倚声学范畴。它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全部都在“曲调”的框架约束之下,要求词曲相应,声字相称。所以要欣赏词作第一步必须先从认“调”做起。

      此调原名《疏影》,又名《解佩环》,后易名《绿意》。验测为商羽调,调诵景物之美,其味清丽,淡雅,含愁。恰如此作品中所表达的那样。该曲是何振岱一生当中仅存的一首“绿意”。

      此曲双调,上下两阙。上片写景,十句五十四字,处处应题“扬子江舟行雪中见雁”。其景迷蒙沧寒,其意孤清幽怨。整片不着一字“雪”字却尽得雪中风华。“舟行”即“行舟”。首句破题:“水天平色”。之所以说它破题,一是“水天”中所对应的题中“扬子江舟行”。二是“平色”二字。这一句“水天平色”,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当解为“水天相接,融而为一。”,但题目的“雪中”和后几句中流露出的“雪”意让“水天平色”不仅仅只表“水天相接”之色,更有一种雪花飞舞的朦胧之感。我们看,从第二句起,“琼瑶千里”,指茫茫雪野一望千里。“琼瑶“:指雪。“江宽无岸”:写白雪覆盖了江岸,白茫茫一片似江流无岸。”穿破层云“:指雁影穿破层层聚之不散之云气。“力与争寒”虽无视觉上的“雪”感,但“寒”中却透着雪中寒意。凡此种种,回过头来看这个“平色”便有了一种白雪茫茫中的水天相融之色。所以我把“平色”二字解为飞雪中的朦胧之色,这种朦胧将水天笼罩融为一体,是为“平一之色”。这“平色”一出,无疑也为后面的景物定了色,让“琼瑶千里”“江宽无岸”“穿破层云”,“力与争寒”一直到“飞小一行低雁”都笼罩在了一片迷蒙当中。这种朦胧有一种“感意”的参与,这种“意”的参与让景物在朦胧之中反而有了更加无限的延伸以及更强的透视感。以至于长则一延千里,宽更宽阔无岸。所以这里貌似写景,实则融情,清冷和单薄跃然纸上,立江中舟头,望寒雁低飞,奋力远去。从而让此一长一宽的景物搭配靠朦胧之色也有了意念中的合理感,即“千里”和“无岸”都成了朦胧景物中的无边遐想。烘托出了一种沧茫无边的气氛,让茫茫苍穹之下的一叶小舟显得格外的孤单和飘零,也顺利的引出了下面一连串的“感”。为“不胜题怨”提供了一个恰切的氛围。




何振岱作品


      絮絮叨叨用如此多笔墨来解释这看似平常的几句写景,是因为我在试图找出“雪中”和“平色”中的朦胧感与后几句视觉上的透视感之间的关联,以做出合理的解释。对于诗来说,感知世界永远高于真实的景物,如果作者能够让你在景物当中感觉到浓浓的感意,那么我会选择“感”。毕竟诗中的世界是心灵的投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将感觉和心情化在景物之中,这是诗的意义所在。

     上片的点睛之笔在“飞小一行低雁”上,这一句给这片茫茫的江上雪景带来了一股灵气。可以说整个上阕都是围绕着这一句在写的。前面的雪景是他的背景,后面的“感思”是他的延续。“思凭客路传缄札,怕字淡、不胜题怨”,都是因它而起。“客路”:指旅途,这里因前面的”凭“字和后面的“传”字,当解为 “旅途中的飞雁”。“缄札“:也做”简札“即书信。这句的意思是:我想要将思绪交与大雁携书相传,但却怕写不尽我的愁思,也怕你难承我的怨重。只帮我带一个消息吧,我喜欢梅花,开时即归,归时也许恰是汉南春暖之时。这就是“好梅花、着后须归,恰趁汉南春暖”之意。“着”:即(花)开,这里当是引用了王维的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上阕中的离乡之怨已经出现了,那么下阕便是乡怨的铺展。所以过片即用”堪叹“两字来承接上阕中的愁怨。为什么愁?下面是诗中的解释:“年年旅驿,几番雨雪里,游兴都倦。岁暮孤舟,行傍芦滩,我正征途无伴”。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年年在旅途中渡过,数不清的雨雪风吹,实在是倦了。在这岁末的孤舟里,我停靠在芦苇滩边,一路孤单无伴“状甚悲凉。注意,接下来“雁”又出现了:“相逢乍出长淮外,忽影入、吴山青断”。上阕里有“飞小一行低雁”,那“雁”久已飞远,我一路无伴,孤独疲倦,正值满心愁怨之时。刚离开“长淮”以外,便有“雁影”入眼,一时间,吴山的山色在我眼里已经不存在---“断”了,我眼中唯有飞雁。此时正近黄昏,听雁鸣似在呼唤着亲人,继而又听见几声清婉回响,恰似亲人的回音响起。

      这一阙中,“征途无伴”的孤独和“忽影入”的突转给了这个孤单寂寞的旅途以巨大的惊喜,让前面的静和后面的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时也突出并又一次回应了“见雁”的主题。这里的“青断”是一个时感描述,从“江宽无岸”到“吴山青断”是时间的流动。船在走,时间在流,只有乡愁仍在,乡怨不断。好在有飞雁传书,有声声雁鸣慰我孤单。也有袅袅之音传送着无限的乡思。这里的煞尾“又听数声清婉”非常干净,清微淡远,即承接着前句的“嘹唳“(liáo lì。形容声音响亮凄清),又余味无穷。

      我们欣赏诗常解其形,赏词则多解其意。形有定规,意则无定法。所以百词百解,全凭稔其况味。诗无达诂,解亦不尽,滋味尽在其中,共赏!


申美英


申美英:美国洛杉矶作家协会会员,《洛城诗刊》古诗词栏目编委!中英文双语杂志《诗殿堂》古诗词栏目副主编!


4 views0 comments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